办学历史悠久
学校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,2005年进入国家“211工程”建设行列,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。前身是1898年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,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起点之一,已有122年办学历史。2013年,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习近平给我校“本禹志愿服务队”回信,并提出“与祖国同行、为人民奉献”的殷切希望。
校园环境幽雅
学校位于武汉市主城区,坐拥狮子山,三面环湖,拥有5平方公里山水校园,9公里浪漫湖岸线,10公里“林中路”,6.6公里湖光绿道。学校教学、科研和生活配套设施齐全,2008年以来,三度荣膺“全国文明单位”,2017年获评首届“全国文明校园”。
学科优势明显
学校以农科为优势,以生命科学为特色,农、理、工、医、文、法、经、管、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。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,园艺学、畜牧学、兽医学、生物学、农林经济管理、作物学、食品科学与工程等7个学科获评A类。生物学、园艺学和作物学学科群、畜牧学、兽医学、农林经济管理等5个学科(群)入选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。植物学与动物学、农业科学、化学、生物学与生物化学、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、微生物学、环境科学/生态学、工程学、药理学与毒理学等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%,植物学与动物学、农业科学等2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‰。
教育体系完整
学校具备培养学士、硕士和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。现有本科专业62个;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,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2个;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,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,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。
硕彦俊秀荟萃
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,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,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,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,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,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5人,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,973计划首席科学家6人,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、岗位科学家56人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4个,省部级优秀创新团队73个。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,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。
科技实力雄厚
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,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,专业实验室5个,国家级研发中心7个,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个,部省级重点(工程)实验室27个,部省级研发中心33个,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(“111”计划)6个,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1个,校企共建实验室(研发中心)35个,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。过去5年,获批科研项目6164项,经费42.36亿元。在杂交油菜、绿色水稻、优质种猪、动物疫苗、优质柑橘、试管种薯等研究领域,取得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标志性成果。
教育质量优异
学校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4项,获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1项、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、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、国家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”专业2个、国家“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”专业8个。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、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6个、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0个,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、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2门、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0门、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、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项。校友中有一批两院院士、部省级领导干部、知名企业家。
对外交流活跃
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余所大学及科研机构,每年派出1000余名学生赴国(境)外交流学习。在校留学博士生规模位居全国高校前列。
校园充满青春活力和学术芬芳
学术、科技、文化、艺术、体育活动五彩缤纷,100多个学生社团十分活跃,师生交往空间与文体活动场所遍布校园。以狮子山广场、图书馆、艺术馆、博物馆、体育馆、校园书店、大学生活动中心为主要集聚地,以“两季三节”(毕业季、迎新季,狮山读书节、狮山艺术节、狮山欢乐节)为主要承载体的“狮山文谷”,支持并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创意、自由发起、深度交流、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,成为促进师生融乐、激活校园创意、体验生活美学的灵动风景和生动实践。山水校园与人文校园相融一体,成为更人文、更开放、更自在的诗意栖居的学习乐园。